特色农业提质效 乡村振兴阔步行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2-09-29 14:59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一)农业经济总量大幅增加。这十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29.22亿元,发展到2021的645.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43.3%,年均增长4.1%,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从分业看,其中农业产值24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5%;林业产值33.29亿元,年均增长2.8%;牧业产值41.11亿元,年均增长1.8%;渔业产值318.41亿元,年均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12.55亿元,年均增长6.0%。

  (二)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这十年,我市将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在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各地坚持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水稻种植,全市粮食生稳定。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4.89万亩,粮食总产量47.7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36.3万吨、薯类产量9.59万吨、豆类产量1.29 万吨。10年来,全市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在45-55万吨的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全市粮食供应。非粮作物比重上升。从播种面积构成情况看,这十年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在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发生了较大调整。粮食作物面积比重由2012年60.5:39.5调整为2021年52.2:47.8;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比 2012年上升8.3个百分点。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31.5%调整到2021年的35.4%。农业种植业扭转了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格局,在总体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努力提高单产保证总产的原则下,积极扩大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种植业效益。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提升。2021年,全市机耕面积82616公顷、机播面积23781公顷、机电面灌溉面积10844公顷、机收面积58670公顷,比2016年分别增长21.2%、3.5倍、10.6%和1.8倍。现代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农业设施数量从2012年的1.51万个增加到2021年的6.4万个,是2012年4.2倍。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按照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要求,突出特色引领,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扩面提质。至2021年认定全国农业产业强镇6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49个、市级“菜篮子”示范基地17个,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14个。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农特产品推广会、互联网平台直播等活动,福鼎白茶、福鼎黄栀子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与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订共同推进闽东药城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宁德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0593宁德号”正式启用。“福安巨峰葡萄”成为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福鼎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新型经营主体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据初步统计,2021年农业企业2994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9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家庭农场约19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8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新动能。

  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引领农业发展作用凸显

  这十年,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八大特色产业,构建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2021年我市八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4.6%,已成为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体稳步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蔬菜供应充足。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指导各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和发展蔬菜生产。蔬菜面积从2012年的83.48万亩扩大到2021年的91.5万亩,年均增长1.0%;蔬菜产量从2012年的85.19万吨提高到2021年的103.67万吨,年均增长2.2%。

  (二)食用菌产量平稳增长。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从2012年的15.68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0.68万吨,年均增长3.1%。食用菌产业成为古田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并先后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等荣誉称号,古田食用菌产业朝着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2021全市银耳产量4.2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9.2%。

  (三)肉蛋奶供应稳定。我市各地优化生猪产业规划布局,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其它畜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发展结构。2021年末全市大中型生猪养殖场数达175家,生猪出栏100.79万头、家禽出栏911.77万羽、猪肉产量8.0万吨、禽肉产量1.40万吨、禽蛋产量2.55万吨,奶产量 0.68万吨。2021年肉类总产量9.71万吨,比2021年增加0.42万吨,肉蛋奶供应总体稳定。

  (四)水产品稳定增长。这十年,我市大力推进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渔业经济产业优化。全市水产品产量从2012年的73.21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06.53万吨,年均增长4.3%;水产品产值从2012年的135.67亿元增加到2021年318.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1%,形成了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鲈鱼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国大黄鱼的主产地和刺参“北参南养”的主产区。特别是2018年以来,着力规范海上养殖秩序,全面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的路子,成为全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在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循环水养殖设施等现代高效设施的推动下,渔业养殖提质增效,其中名优产品大黄鱼和海参2021年产量分别为19.1万吨和2.3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9.5%和71.3%。2021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水产企业8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出口水产品达60多种。

  (五)“果盘子”品种丰富。加快打造福安巨峰葡萄、福安水蜜桃、寿宁、周宁等高山晚熟葡萄以及猕猴桃、脐橙、芙蓉李、杨梅等品牌,水果种类不断丰富,水果产量持续增加。 2021年全市果园面积61.47万亩,水果产量56.66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28.9%和53.1%,年均增幅分别为2.9%和4.8%;产值从2012年的140.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8.41亿元,年均增长5.1%。

  (六)茶类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我市茶叶主要以绿茶、红茶、白茶为主,2021年全市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01.8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1.83万吨,实现茶叶产值45.78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0.4%、65.9%和52.7%,年均增幅分别为2.1%、5.8%和4.8%。通过近年来着力实施茶树品种改种换种,白茶产量占比持续提升,茶类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白茶产量4.77万吨,比2012年增长7.1倍;红茶产量2.44万吨,比2012年增长57.0%;绿茶产量4.41万吨,较2012年下降14.0%。10年来,其中有8年白茶产量增幅均在15%以上。我市将成为中国白茶产业宁德样板区,宁德白茶产业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高。

  (七)药材效益稳定。2021年全年药材播种面积16.23万亩,比2012年扩大7.91万亩,药材产量从2012年的2.47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6.13万吨,年均增长10.6%;药材产值从10.21亿元增加到13.80亿元,年均增长3.4%。主要有太子参、金银花、黄栀子、铁皮石斛、金线莲、淮山、牛大力、黄精等20多个品种。2021年大宗品种太子参面积9.11万亩,产量1.23万吨,占全省产量的80.7%,创产值9.69亿元。

  (八)林竹花卉协调发展。我市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要以竹业开发、高山冷凉花卉、丰产油茶等为重点方向,大力实施绿色富民工程,实现林竹花卉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打造闽东特色的现代化林竹花卉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38万亩,全市林竹花卉产值从2012年的23.45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37.76亿元,年均增长5.4%。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和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重要回信精神,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全市上下积极探索,拓展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全市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把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2021年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户数约1026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1531.91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88.26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升级,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二)借力“互联网+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农村网络基站、交通道路、快递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逐步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活跃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涉农2196个村(居)中,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3592户,36.5%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通过网络渠道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农业持续发展。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围绕实施“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市涉农2196个村(居)中,农业企业299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104家,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攻坚”行动,截至2021年,全市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达95.9%,99.5%的村进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96.3%的村进行集中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干湿分类试点290个,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行政村客车、快递服务实现全覆盖,寿宁下党乡入选全国首批数字乡村。

  (五)农村现代化展现新风貌。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县道三级公路、县乡道“单改双”等建设,缩短城乡通行时间,盘活城乡经济交流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完成农村既有裸房整治。梯次推进富有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积极推进各县(市、区)开展新时代农村社区样板建设,配套建设休闲交流公共空间,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打造宜居新农村。

  (六)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十年,在党中央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8829元提高到2021年21282元,比2012年增加了12453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2年的6075元提高到2021年的16269元,比2012年增加10194元,年均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