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表现活跃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9-09-29 17:26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2018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高速增长,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研发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研发活动发展现状 

  (一)研发投入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有R&D活动的企业93家,占全社会有R&D活动单位的83.8%;实现R&D经费内部支出41.4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的98.5%,同比增长63.0%,增速比全省高出46.0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 1.41%,比上年提高了 0.43个百分点。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在企业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全市内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4%,占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68.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费内部支出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占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30.9%;外商投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0.22亿元,比上年下降28.9%,占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0.5%。从行业分布看,有10个行业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超过1000万元,最高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5%,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93.6%。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在3000万元以上的行业有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从企业规模看,全市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8.17亿元,比上年增长86.2%,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92.2%;中型企业1.24亿元,比上年下降44.3%,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3.0%;小微企业2.01亿元,比上年下降25.2%,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4.8% 

 

  1  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及其增长速度 

  (二)研发人员稳步增加。全市科技投入增加的同时,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全市规上工业R&D人员7890人,比上年增长5.4%,占全社会R&D人员的85.1%,其中项目研究开发人员6569人,占规上工业R&D人员总数的83.3%。从投入时间来看,规上工业R&D全时人员5682人,占规上工业R&D人员总数的72.0%;规上工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3332人年,其中研究人员折合全市当量合计1110人年,占规上工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的33.3% 

  (三)研发产出收获颇丰。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持续扩大,专利成果产出同步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2095件,比上年增长9.3%;其中发明专利987件,比上年增长13.2%,占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47.1%PCT专利71件,比上年增长100%,占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4%。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专利申请数为1769件,比上年增长7.0%,所占份额占据主导地位,达到84.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12.5%3.1%。从行业分布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利申请数1718件,比上年增长19.9%,占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82.0%,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首位。从县(市、区)分布看,蕉城区企业专利申请数最多,共1675件;其次是福鼎市,共200件;蕉城、福鼎两地之和占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为89.5% 

  (四)研发成果有效转化。研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有效带动企业经济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412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5.07亿元,比上年增长78.5%;新产品产值52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7.9%,提高2.8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5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7.7%,提高2.3个百分点。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新产品产值29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新产品产值2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产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三种类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增幅相当,同步发展。从行业分布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超过亿元的行业有11个,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新产品产值达49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占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总数的92.8%,提高了5.3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速最高,比上年增长493.6%。同时,企业对外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新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额118.72亿元,比2017年净增19.35亿元,增长19.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 

(五)技术投入稳中有升。企业对技术的改造和获取是优化工艺、提升产能的重要保障。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9%;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引进境外技术方面投入经费1.61亿元;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为0.78亿元;技术改造、获取及消化吸收经费总计15.63亿元,较上年增长15.8%。大型企业对技术改造和购买境内技术需求增加,两项经费均大幅上涨;其中,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8.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4%;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7%。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和购买境内技术经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分别下降12.4%81.5%;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分别下降100.0%92.7%。微型企业以改进技术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为引领,加大技术改造和购买境内技术投入力度,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其中,技术改造经费支出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倍;购买境内技术经费支出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六)政策扶持卓有成效。为了加强我市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我市大力加强对科技研发的经费扶持,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全市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1%;规上工业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2.12亿元,同比增长90.5%;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10.14亿元,同比增长75.5%;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0.46亿元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面临单一行业“孤军奋战的局面。全市研发投入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在规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就达38.76亿元,比上年增加17.76亿元,增长84.5%,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93.6%,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余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仅为2.66亿元,比上年下降39.7%。全市研发投入过于倚靠单一行业成为我市研发创新全面发展的潜在隐患。 

  (二)企业研发意识、科研层次尚待提升。2018年企业研发活动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接受年报调查的1059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开展R&D活动企业仅有93家,比上年减少39家,下降29.5%,占接受调查企业总数的8.8%,超过九成的企业未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甚至包括部分大中型企业。在科研层次较高的基础研究支出和应用研究支出中,仅有应用研究支出0.03亿元,虽比上年增长4.45倍,但占规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仍然很小,仅为0.08%;其余99.2%R&D经费内部支出均为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创新意识淡薄,研发形式单一,科研层次偏低,成为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三)高层次科研人才比重呈下降趋势。作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人才无论在规模、质量,还是结构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4.3%,科研人才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满足企业研发创新需求的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0个,比上年减少10.3%;研发机构中硕士1239人,比上年减少3.2%;博士172人,比上年减少21.1%;博士、硕士人员数占研发机构人员总数比重为20.5%,较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科研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及高层次人才流失成为影响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突出矛盾。 

  三、相关建议 

  (一)着力促使企业研发能力平衡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作为我市规上工业研发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大力发展该行业研发创新活动同时,依托我市上汽乘用车宁德制造基地、广生堂药业、三祥新材、鼎信科技及青拓设备制造等优势企业,着重提高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全面发展。 

  (二)持续优化企业研发创新生态环境。创造合适企业研发,刺激企业创新的优良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宣传研发创新观念,使科研理念深入人心,培养戒骄戒躁的科研心态,弘扬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促进企业形成以研发创新为己任的理念;二是着力改善研发创新环境,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落实研发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保障企业顺利开展科研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聚集研发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市场良性竞争,促使发展滞后企业转型升级,刺激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创新活动。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人才是研发创新的根本,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在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宁德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必须倚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和掌握先进科技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充分发挥宁德师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教育培养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又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落地奖励政策,对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的企业进行适当的政策奖励,鼓励企业重视培养人才工作,做到让人才“走进来,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