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活用“工料法”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7-12 15:5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盛夏时节,漫步屏南县熙岭乡墘头村,只见一条清澈溪流穿村而过,阶梯式的两岸,修复一新的仿古建筑层层递进,隐进茂林修竹中,尽显十足的魅力。

  “墘头村作为龙潭、四坪的升级版,更加注重村落和山水空间的有机融合。”墘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谢桂塘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正在实施“五里龙墘创意街”建设项目,对主干道沿线进行美学升级,已开辟文化创意空间28 处、正在修建20处,吸引30多位新村民入住,培育了音乐编制、舞蹈、直播、有机餐饮等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化特色品牌,使乡村业态更加年轻化。

  墘头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2021年以来,作为龙潭文创片区的重要拓展区和承载区,当地对尚有抢救价值的古屋统一收储,并启动古民居修缮。“在乡村建设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传统民居修缮等项目为主,具有项目数量多、造价小、修建内容难以标准化的特点。若简单将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乡村小型项目建设中,就容易出现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以及村民参与度低、传统技艺没有发挥空间等问题。”谢桂塘介绍。

  为此,在经过反复考量和多重比较后,我市在屏南县率先试点探索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为特征的传统“雇工购料法” (简称“工料法”),允许村级组织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工料法”破解了乡村小型项目建设的痛点,还推动了能工巧匠的培育,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双赢。

  屏南县先后聘请老工匠艺人、老专家开展14期工匠技能培训,对843名农村工匠进行技能、建造技艺培训,有的还获得福建省农村建筑工匠证书。同时,通过用工本地化,让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7年至今,仅屏南县龙潭村参与投工投劳的村民、工匠达350多人,发放人工费3050万元,人均年增收近6万元。

  2022年,我市在培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屏南县“工料法”的实施意见》,为“工料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规范运用提供政策支持。

  按照实施意见,我市创新性提出在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以内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推广使用“工料法”;创新性细化了包含项目立项、设计预算、组织监理、项目实施和验收决算等五项“工料法”实施流程,进一步规范屏南“工料法”制度措施。同时,在屏南县“工料法”乡村两级内部监管体系基础上创新性补充县级部门外部监管职责质量安全和技术保障的内容。

  目前,“工料法”逐步被基层认可运用推广,已在屏南、寿宁、福安、古田、周宁等县(市)推广使用。全市有30个传统村落运用“工料法”,打造出一批如屏南龙潭、四坪、厦地、寿山,寿宁下党,福安南岩等保护成效明显的村庄。

  □  记者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网站编辑:李玲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