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的桥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0-19 10:2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宋绍定二年冬,那个十六岁的少年郎,前往长溪县(今霞浦),准备赴京应考,也就在出发的那天清晨,走过村前一座木板桥时,感慨在家乡西浦求学的艰辛,即兴作了一首诗,大意是:我多么留恋这么温暖的被窝,多么留恋这个舒适的家啊,今天是赴杭州城赶考的日子,鸡叫头更的时候我就起床了,胡乱穿上衣裳。桐油灯光下,爹娘的影子是那么模糊,远处钟声召唤着我急急上路了。山道崎岖,月色朦胧,记得多少个这样的清晨,一路的梅花香引导着我,踩乱了这木板桥上的初霜,到学堂读书……

  这首刊于清康熙版《寿宁县志》的《应试晓行》,原文是:“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写足了年少登科的状元缪蟾在求学路上的艰辛。

  鹫峰山脉在寿宁县城东南突起一座高峰“南山顶”,南山顶东北向一列支脉绵延十数里,结一小山峰,形似履地金钟,名金钟山,山前西溪河面宽阔,自西往东环绕如带,在水尾与自北而来的犀溪交汇成潭,形成“Y”字形,两河皆是水深面阔,碧波荡漾,阳光照射下,水光潋滟,倒映出两岸的空蒙山色,栖居人家。当我们走至“Y”字末端向上游望去,顿时目光迷茫:到底要先看哪边风景?

  “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荫中,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桥梁,有的如虹,横跨两岸;有的如练,贴着河床延伸到彼岸。在这人口聚居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桥有十几座,当时看得我眼花缭乱,事后作了归纳,觉得西浦的古桥,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特别是永安桥和琴桥。

  横跨西溪的永安桥,是一座石板桥,西浦河在这一段河面比较宽阔,两岸地势较低,若建拱桥,势必抬高桥面,不利通行,况且造价和难度都很大,于是,设计者因地制宜,建造了石板桥。当我们如履平地,踏上桥面时,发现一排从没见过的石桩,牢牢钉在河心,平行矗立于石板桥前面,细看之下,原来每根石桩都在每个桥墩的正前方,这种创意,一旦做出来了,用意就好理解:可以大大减轻水上漂流物对桥身的冲击力,对桥梁起到保护作用。问当地村民,人称“石将军”。它们像将军一样,时刻守护着永安桥。

  再上琴桥,也是风光别具。你看那开凿得齐整的条石,排成一行巨大的键盘,被行人的脚板打磨得溜光圆滑,人们跳跃着过河,像是在键盘上敲出了音符。只不过,人体的演奏未免太过笨拙,只有溪流才是永恒的歌者,日夜不停地演奏着山高水长。

  西浦的福寿桥,是闽东北古廊桥的代表。据说,缪蟾得中状元后,寿宁知县在衙外为他修建了状元坊,而原来那条缪蟾曾走过、并引发诗意的“前桥”,桥以人名,更名为“登龙桥”,世称状元桥。只是后来世事变迁,登龙桥被结构更好也更耐用的廊桥福寿桥所替代。

  写的是桥,其实想说的是水,正是因了水的万千造型,才启发了先人建桥治水的无穷智慧。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想,这一个“乐”字,其实不止喜爱的意思,智者,更乐于在驾驭水的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清朝纪晓岚的《滦阳消夏录》记载:“北方之桥,施栏楯以防失足而已。闽中多雨,皆于桥上覆以屋,以避行人。”廊桥,原是供行人避雨而建,后来的人文与之结合,使桥的文化臻于完美。

  而今,我们循着诗行,前来这里寻访旧踪,只见山光似染,波光如练,昔日梅花,它的香魂已缥缈无踪,策杖而行的崎岖山路,现在只要半天多点的时间,就可驱车直达南宋的都城临安、如今的都市杭州。唯有桥下流水潺潺,奔赴它永恒的约会。对着西浦的这么多桥,我想,还是那座被求学少年踩乱白霜的前桥,最能吸引我的双关足!(甘湖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