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高山明珠 闪耀技艺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4-06 11:24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黄家蒸笼 (资料图)

  中国饮食文化悠久绵长,烹饪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炒、蒸、煮、焖、炖、卤、炸、烤、灼、煲……其中的“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而这种方法需要一个重要的器具:蒸笼 。在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就有一项与蒸煮相关的祖传传统工艺艺术产品——黄家蒸笼。你别看这蒸笼小,它的传统手工技艺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蕉城区城区出发向西,来到位于蕉城、古田、屏南三县交界的黄家村。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现今是蕉城区虎贝镇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蕉城区西北部,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生长。其丰富的柳杉自然资源,为黄家蒸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漫步在村中,随处可见的家庭式作坊,多达三四百户。许多人家的大厅、房间里层层重叠摆满了高过人的蒸笼。这些蒸笼大多由柳杉和竹片制成,大小规格不一。小的只有一个巴掌大,刚好能放入一个包子;大的一笼可以装入上百个馒头、肉包。村民说,他们以前还生产过一个定制的巨型蒸笼,制作的时候,整个人站在笼箍里面,都还不用低头。黄家蒸笼是如何流传的呢?

  黄家村的柳杉片手缚技艺,已有900多年历史了。它早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就由宁德西乡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创造。至清乾隆(1736-1795年)之际,黄家人还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用,有的作品甚至曾经成为贡品。

  《宁德市志》载,黄一府(1082-1166年),字修业,号守豹。福建宁德石洋人,八岁能诗文,尤爱手工,他自小生长于山区,常跟随父亲上山伐木,通过长期的耍刀弄斧与悉心观察,发现了柳杉这一树种质地疏松、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

  在他十五岁那年,终于用卷曲似圆月的柳杉片制成了形如桶状的第一个“饭甄”。这种蒸熟器轻便易熟,更新了用笨重瓦器蒸饭的古老方法,且能大量节约能量。他制作的蒸笼材料独特,具有微香无毒、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特点,深受民众的欢迎。其传承人遍及福州、南平、广东等地。黄家人生产的蒸笼热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从而扬名海外。

  外形看似简单的黄家蒸笼,却是一门地地道道的手工绝活,一般师傅很难做到精致。如果全部都用传统手工艺来做,需要多达81道大小工序,这其中的繁复、辛苦可想而知。

  黄家蒸笼所选的材料柳杉质松不实、轻软细致、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造就了黄家蒸笼一套完整的手缚技艺。其结构为平衡对称的中空直腹直口圆柱体,屉透盖严,其造型有助于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

  黄家蒸笼无需绘制图纸,图在师傅心中,其技艺流程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学,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

  黄家人手工制作柳杉蒸笼的技艺,历经元、明流传到清初,由于福建髹漆业的蓬勃兴起,当地以柳杉制作的盘、碗、盏、盒、壶等日常器用随之诞生,并髹以花色生漆。各种制品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一时备受欢迎。如黄家传人制作的“八仙迎客盒”,匠心独运,它“全叠成宫灯,摆拆似花开”,闻名于世。

  因为精巧实用而世代传承,因为环保精致而备受推崇。纷至沓来的订单在黄家村催生了新的产业,同时也让黄家蒸笼这门千年的制作手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延续。

  为了给乡亲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当地成立黄家蒸笼行业协会和黄家蒸笼合作社,在工艺和材料等方面加快改进和创新,开发出盒、碟、瓶等300多种竹制工艺品。同时,在销路上试水“互联网+”,通过天猫、京东等销售平台获取大量订单。其中,40多家企业迈入跨境电商行列,带动蒸笼制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