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路下乡芳院村:古村新韵 凝聚乡情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2-09 11:1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蓝天白云下的美丽芳院村 甘叶斌 摄 

在屏南,有一个美丽村落,其名“芳院”。芳院村是屏南县路下乡第二大行政村,古称横溪里二十五都方圆村,位于屏南县西部,在秀丽高耸的牛背峰下,东与路下村、山梨洋村接壤,西与义佳山村交界,南邻三万里村和长桥镇里坪村,北连秋园村,距县城37公里。

  “芳院”其“芳”引人遐想。但其实,有600多年历史的“芳院”原名并不是今日之“芳”,它的名字来历颇有些故事。 早在这个村庄开基之初,因山势风水建造了上下两丘大田,合成阴阳交合的堪舆景观,谓之“观其形如矩之为方,其势如规之为圆”,故起名为“方圆”。后来,“方圆”这个象形而古朴的村名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迭,从芳圆、方院、汾院、芬院、新院,几番更变,如今坐实“芳院”,这个名字别有一番诗意韵味。

  芳院实际落落大方,颇有“芳”之联想的大家闺秀气。村前两块大田,错落围合,形成一片开阔景致。据说这上下两丘田地是其先祖明万历44年开垦而成,或许是有吉祥寓意,又或许是为了便于耕种和守护。李家后人就曾这样描述:“尝思乃祖励当年,赤手开成两大田。嫩绿秧田秾上下,莽苍稻垅郁芋绵。”如今,站在这村口,尽收眼底的不仅是这两块大田四季盎然的曼妙风景,更是几百年来李家人齐心协力、寒耕暑耘的恢弘浮想。

  李家人这种团结的精神,在他们独特的“十六饭”习俗上也有所体现。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也是芳院村的“上元节”,每年这天,芳院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法事,他们要把拓主殿里的陈、黄、魏三公和陈夫人塑像抬到村中宗祠里,家家户户摆上贡献祭品,进香敬拜,感恩先祖的劳苦功德。第二天,正月十六,全村人汇聚一堂进行“十六饭”会餐,一直保持着每家每户各带一碗菜肴,集中于宗祠内大家共享。近年来,改为每年由八户人家一组,轮流置办“十六饭”。芳院“十六饭”不是通常的宗亲会餐,而是通过祭庆之际,解决村务公事,如封山育林、修路造桥、内村整治、修订村规等等,很有一种开放民主的意味。

  时至今日,尽管古老的芳院村人口大多外流,但为了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和全村团结,在外的芳院人仍要赶回村里吃“十六饭”,只要吃了“十六饭”,就能相知、相认自家人,让这乡音乡情代代相传。席间,尊长爱幼,畅谈村事家事,互相祝愿开年吉利、五谷丰登、生意兴旺、合家安康。展现出一村和乐融融的恭敬良俗。若不是身临其境,怎能感受韵味?

  芳院其芳,一卷素纸,一杯黄酒,芳香百世。芳院人有种竹造纸之历史,这让芳院人发家致富,百年繁荣,厚实数代。根据《屏南县志·实业志》记载,芳院村盛产的甲纸(土纸),品质优良,产量丰饶,一村生产可满足全县使用,还一度远销到胶东和辽东。而芳院做粬酿酒的历史更加悠久古老,名扬古田翠屏湖。这酿酒的传统技艺至今不衰,那黄酒佳酿,酒香沁脾。

  芳院还是闽东的重要“侨村”。清末民初之际,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芳院人不得不下走南洋。如今在东南亚还散落着芳院人,游子在外,乡音不改,他们大多还以说家乡方言为第一母语,对家乡也是牵挂至深。芳院的村道、祠堂、学校……处处留下他们慷慨之芳踪。芳院之芳,其淳其厚,很值得细看慢品。

  屏南的许多村庄都有柿树。芳院古村因为地形特点,被称为挂在山腰上的鸟巢,而那些柿树,也就因地势分散在高高矮矮的山冈上。芳院的老柿树,几乎都是祖辈、曾祖辈、甚至更早的先人们种下的,有很长的树龄。它们高大挺拔,在不同的季节,与天与村与房屋,构成别具一格的和谐之画,捕获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眷顾。

  2014年,芳院村被宁德市列为整村推进开发扶贫重点村,在市直相关单位的帮扶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古湖建起了环湖仿古避雨长廊;明清古民居经修复鲜亮了起来;荒山变成了生态梅园,昔日穷乡村如今涌动着发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