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韵出甜美凤阳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1-05 09:55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葡萄园里采摘乐 刘岩生 摄

  有凤朝阳,锣鸣鼓乐,唱响甜美。绵亘万里的白云山麓下这块令人神往的生态天地,宛如一位甜美清纯的美女,带着优美的田园甜歌劲曲款款而来,一次次拨动我的心弦。

  一

  凤阳的甜美是由锣鼓山先开锣启篇的。锣鼓山,顾名思义,有石似锣,有石如鼓。锣鼓山不高也不雄伟,1100多米的海拔,一口气登上,登山人脚力能及的高度,不喘不累。登临山顶,微汗刚出,山风徐来,疲惫感一扫而光。贪婪地吸吮着来自大自然最纯真的空气和各种草香,飘飘然欲仙。站在锣鼓山上看四野,视野出奇的好,远眺,山峦叠嶂,云霞争艳;俯瞰,村居静谧,耀眼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葡萄棚架在阳光下发出的灼灼辉光。我和所有登锣鼓山的人一样,到达山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那似锣如鼓的石头。锣、鼓二石倚靠在山顶边上,似立欲跑。我择一石凳,端坐在锣、鼓二石前,思绪飘忽间,仿佛听到了锣鼓铿锵。此时的锣鼓山让人思绪飞扬,如黛的山峦宛如一座座前行的巨船,若隐若现,亦真亦幻。此时,太阳西去的脚步愈发慢了,如恋人别离,一步一回头。柔美的云彩,高贵飘逸,笑靥如花。锣鼓山高高低低的草木不负这盛典,辉映着,飞舞起闪亮的彩练。而在天地璀璨光芒里,是友人们勃勃的兴致。或站立高石之上指点江山,或仰天远眸,与云霞密语。缤纷间,诗意与霞光共舞,浪漫与山歌同声,随处的千光百焰,满怀的诗情画意。

  二

  凤阳的山普遍不高,多数是丘陵,极富温和感。遍布的小山峰或小盆地,像母亲的怀抱,不大却很温馨,让向山的耕作收获变得可望又可及。四季分明的气候,让凤阳大地拥有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春耕秋实,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田野农家弹奏着永远不变的基调,悠扬而富有韵律。凤阳的春天比寿宁其它区域来得要早,当东北部山区还是春寒料峭,凤阳大地已是绿浪妖娆。夏秋之际的凤阳是最富庶的,铺天盖地的金黄、翠绿、猩红顺着起伏的地势翻腾着、吟唱着,这是这片土地奉献给我们最为宏大的田园交响曲。而在冬天,阡陌田畦间,呈现的是经典的江南温情。万物在静默中孕育,风声、水声、叶声,声声入耳,宣告生命蓬勃的信念和期盼。

  锣鼓山下梯田连茶园,绵绵相长。一年四季,茶田叠翠,一垄垄葱茏的茶,老叶护新芽,散发了缕缕沁人的气息,茶歌、茶韵成为了凤阳大地千百年来最隽永的主题曲。在凤阳,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在这茶园里用辛勤的双手弹奏着茶的经典,弹唱世代传承的希望。茶叶喜阳,一垄垄的茶叶亭亭玉立,齐整地向着阳光。春三月,新芽吐绿,茶农们便忙碌起来。弯着腰,低着头,双手不停地在茶树上面上下翻飞着,一提一掐,掌心里盛满了可人的娇绿,而背篓里的绿芽随着主人的移动,也雀跃着。从晨光微出到晚霞渐退,采茶的人们都在茶园里忙碌着。这样的时节,走进凤阳,大街小巷都散发着茶的清香,清冷的街巷与热闹的茶园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茶叶最好的采摘期是清明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人都练就了一手绝活,一样的眼明手准,有的人还能双手同时采摘,双手如鸡啄米一样忙个不停。

  茶青上了市,各路茶人也忙活起来。种最好的茶,制最真的茶,成了凤阳有志茶人的夙愿。现任宁德市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卢允福,是凤阳乡天香村人。201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卢允福毅然回到凤阳老家,重拾卢家百年老品牌“永和春”,创办了福建永和春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卢允福深情地说:“‘永和春’以技艺、诚信闻名,卢家所制作的白茶、绿茶、红茶备受各地爱茶人士的喜爱,是一块金字招牌,是寿宁茶业的老品牌,我要充分挖掘‘永和春’这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茶业老品牌,让老品牌在新时期再续佳话,与乡亲们一起分享致富‘红利’。”“环保、绿色、健康”,成为了卢允福再续“永和春”佳话的生产经营理念。他的“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当地农户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更为凤阳茶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他的分公司开到了上海、福州等地,用过硬的质量践行“环保、绿色、健康”的承诺,也用骄人的业绩谱写了一曲新生代凤阳人的青春赞歌。

  三

  锣鼓山下连着梯田、茶园的还有亲亲的葡萄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句不知浪漫了多少情怀。葡萄美酒配夜光杯,浪漫而高雅。在中国,葡萄、葡萄酒被视为珍贵之物。唐朝陈叔达以葡萄敬母的故事堪称孝道经典。在一次唐高祖举行的宴会上,每人桌上都摆有葡萄。大家兴高彩烈地吃着葡萄,但是侍中陈叔达却始终没吃,而是用纱布将葡萄包裹起来。唐高祖看到后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何不吃。陈叔达说自己的母亲今日口干上火,听说吃葡萄能够生津止渴,所以带回家孝敬老母。唐高祖听后感叹道: “毕竟你还有可以孝敬的父母啊!”说完后竟然呜咽起来。一串葡萄引发的温情让人感动,如今,带着温度、带着热情的葡萄在凤阳大地上晶莹剔透着,甜蜜了万亩的田园。凤阳人大规模种葡萄的时间不长,但却把葡萄种植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探其原因,除了相关部门推进力度外,得益于凤阳的土壤和气候适宜,当然,关键的还是凤阳人的热情和对葡萄种植的生态理念。正是这种园艺般的虔诚,把一份田间的种植变成了一份甜蜜的事业。

  走进秋后的凤阳葡萄园,一垄垄葡萄架下,浓密的藤叶间,葡萄一嘟嘟一嘟嘟地挂着,令人目不暇接。紫得墨黑,每一粒都蒙着淡淡的霜,恰似粉面美人。凤阳人对葡萄是疼爱到骨子里了,他们可以将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守护在葡萄园里,像母亲守护婴儿。我们走进刘老伯的葡萄园,刘老伯正小心翼翼地采摘一串串如紫晶似墨玉的葡萄,宛如抱着刚出生的女儿,满眼的慈爱,满心的欢喜。他说,从除草、整垄、施肥、挂果、修剪、选果、包护到采摘,葡萄种养需要十几道工序,一道都马虎不得。我嚼着葡萄的酸甜,也品着种葡萄人的酸甜苦辣。

  凤阳葡萄属于晚熟葡萄,由于气候、土壤适宜,这里的葡萄多汁、绵甜、入口即化,回味无穷。旁边的同伴吃了一大串,不好意思地说,凤阳的葡萄,我吃了总是停不下来。

  四

  凤阳的乡民,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登上戏台就是演员。“方寸地,乾坤世界;霎时间,今古奇观”“北戏飞歌消旧愁”,农人们在一天劳作之后,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候莫过于晚饭后看戏的时光了。凤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300多年前,凤阳前人就在这里唱起了集唱、念、打等于一体的北路戏。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又吸收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曾经名扬闽浙赣一带。在经历了一段沉寂之后,近10多年来,北路戏又重新回到凤阳人的生活里,传统曲目与现代新编曲目齐上阵,成为凤阳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新修建的刘氏宗祠戏台,高阁飞檐,气势轩昂,让人油然而生庄严肃穆之感。

  凤阳人爱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岁孩子,只要戏台一开锣,十里八乡的人便蜂拥而至。祠堂不大,没坐位的或站,或席地而坐。戏迷们极守规矩,本来还叽叽喳喳的大厅,戏幕一拉,便是无声的命令,立马安静下来,个个端直身子、凝神聚气,堪称最佳票友。与我邻座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土生土长的凤阳人。没了牙的她讲话有点漏风,精神头却好得很。她说,只要戏台有戏,她必来。腿脚方便时,她自己能走上半个小时前来观戏,现在腿脚不行了,必须儿孙们搀扶着来。我说,你腿脚不方便,可以叫孩子们录下来,拿回去给你看。她却说,来戏园子看,才叫看戏,有味道,我颔首称是。是啊,在现场,台上演员一招一式,传神入情,一唱一念,真切感人,台下观众亦是如痴如醉。台上台下同振共鸣,情感融融。

  四季轮回,时光如流。锣鼓山上锣声不息,鼓声铿锵,直抵质朴的泥土、欢腾的河流,让岁月激越,让希望生长。一怀赤诚的血液里,奔腾着饱满的热情,淬炼出甜美的事业。我听到了乡村振兴的锣鼓声,正贯穿丛林田野,震天擂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