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ND00100-0202-2008-00088
  • 备注/文号: 宁政文〔2008〕195号
  •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2008-05-28
  • 有 效 性: 有效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宁德市农业农村发展两大战略工程的通知
宁政文〔2008〕195号
发布时间:2008-05-28 09:05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
宁德市农业农村发展两大战略工程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对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制定了《宁德市农业农村发展两大战略工程》。该“工程”已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意见,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宁德市农业农村发展两大战略工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宁德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开发,现结合实际制定宁德市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工程。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及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大政方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把中央提出的坚持“四个坚定不移”、推进“四个建设”、提升“四个文明”和省委“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及市委的“两个抓手”、“三步跃升”、“四篇文章”、“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体现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融会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实施“提升、转变、拓展”战略,加大传统农业改造步伐,推进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项目带动促发展原则。项目带动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把抓项目作为抓农业的关键,根据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结合自身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项目,力争能抓住几个对区域产业化具有全局影响的大项目,从根本上推进我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地示范促发展原则。要紧紧抓住区位优势,依托充足的资源,按照“基地示范、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镇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做到“一年建示范、二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进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示范性和引导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培育典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整体推进。
    (三)品牌带动促发展原则。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开展“争创名牌”活动,不断强化对实施名牌战略、争创自主品牌的组织领导,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争创名牌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争创自主品牌,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使品牌效应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四)服务跟进促发展原则。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服务农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市、区)要联系本地实际,针对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方式,注重做好规划、引导、协调、服务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机制创新促发展原则。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注重农业增长方式的创新,注重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以农产品安全、无公害生产为前提,创新特色农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路子,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创新龙头培育机制、产业发展机制、农业投入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和农村改革机制。
    三、"十、百、千、万"主体工程
    围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调整现代农业结构,按照“两带一环”要求,构筑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环三都澳高优农业产业园,着重组织实施农业农村发展 “两大工程”,即“十、百、千、万”主体工程和“623”配套工程。“十、百、千、万”主体工程是今后三年内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十”就是抓好十大基础和特色产业,“百”就是建设百个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千”就是扶持千村示范(一村一品);“万”就是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万名,每年培训5万人次农民、转移5万名农村劳动力。“623”配套工程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主体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必要举措。“6”是指富民造福增收工程、防灾减灾应急工程、品牌质量安全工程、支农惠农服务工程、社会事业保障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等六项工程,“23”是指这六项工程所包括的23项子工程。通过组织实施“十、百、千、万”主体工程和“623”配套工程,力争2008年实现全市农业生产总值1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012元。2010年实现全市农业生产总值228亿元,年均递增4.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年均实际递增5%;培育10个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建成120个规模相对集中、市场相对统一的生产基地;形成1千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1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每年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各种培训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以“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村庄)﹢市场”的模式,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十大产业发展工程
    1、粮食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245万亩,同比持平,产量76万吨,同比增长1%。重点示范推广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45万亩,平均亩产比一般品种增产8%以上。2010年实现粮食产量80万吨。
    基地示范:重点在福鼎管阳、霞浦崇儒、古田平湖、福安甘棠、蕉城霍童、屏南长桥、寿宁斜滩、周宁浦源和柘荣东源等9个乡镇建立超级稻核心示范片各500亩共4500亩,带动周边超级稻中心示范片9片各5000亩共4.5万亩。
    2、水产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力争实现水产品总产量78.5万吨,比增3%;渔业全社会总产值86.4亿元,比增4%,其中:渔业产值58.2亿元,比增4%;水产品加工量11万吨,比增5%,水产品加工产值15亿元,比增4%。
    基地示范:一是在霞浦县建设大弹涂鱼养殖基地1万亩;二是在福鼎市建设紫菜养殖基地2万亩;三是在蕉城区建设大黄鱼网箱养殖示范基地5千口;四是在福鼎市建立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基地50组;五是在福鼎秦屿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六是在霞浦县建设海带养殖基地1万亩;七是在霞浦县建设鲍鱼养殖基地;八是在蕉城区建设蓄水养蛏示范基地1千亩;九是在古田县建设水库生态网箱养殖示范基地一千口;十是在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黄鱼原种育苗基地,育苗一千万尾。
    3、林业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造林更新2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万株;商品材生产19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56亿元。2010年实现商品材生产25万立方米。
    基地示范: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以湿加松、优良马尾松、优良杉木、建柏柳杉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21.6万亩,定向改造培育11.2万亩,总投资10134万元。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以耐寒桉树、相思等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20万亩,总投资13000万元。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以花榈木、楠木、香樟、秃杉、苦楝、香椿为主的珍贵树种、大径材用材林基地4.5万亩,总投资1350万元。四是在古田、屏南、寿宁、柘荣、周宁等重点县(市、区)建设食用菌原料林基地9万亩,定向改造培育15万亩。五是在霞浦、寿宁等地建设花卉、盆景基地500亩,总投资1300万元。六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以竹笋、黄行菇、野菜等为主的森林食品基地6.5万亩,以三尖杉、厚杉、杜仲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6.5万亩,总投资5600万元。七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以脐橙、黑桔、黑李等为主的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7.5万亩,定向改造3.3万亩,总投资2750万元。
    4、茶业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实现全市茶园面积77.3万亩,比增0.65%;茶叶总量6.13万吨,比增5.69%;其中名优茶产量1.53万吨,比增7.75%;毛茶总值12.67亿元,比增12.02%;其中名优茶产值7.8亿元,比增12.72%;商品茶产值29.79亿元,比增15.02%。当年品种结构调整2万亩,比增33.33%;其中新植0.5万亩, 累计10.5万亩。2010年实现茶业总量7万吨。
    基地示范:2008年在全市范围开展茶树品种改造4万亩,比增166%,其中安排市级示范点15个。
    5、水果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果树总面积53.5万亩,比2007年增2%,总产量(含果用瓜)力争达到25.67万吨,比增2.8%,产值(含果用瓜)7.38亿元,比增3.0%。2010年实现水果产量29万吨。
    基地示范:一是推广果树高接换种技术。全市推广面积0.5万亩,其中晚熟龙眼荔枝3000亩,枇杷1000亩,油柰、李、杨梅、柿子、柑桔1000亩。二是推广葡萄园间套种技术。在秋冬至翌年早春季节发展以蔬菜为主的果园间套种,全市计划葡萄园间套种面积3万亩。三是推广果实套袋技术,主要在葡萄、枇杷、桃、油柰、黑李上应用,计划全市推广面积8万亩。四是推广果树修剪技术,计划全市推广简化实用修剪技术3万亩。
    6、食用菌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8.02亿袋(平方米),比2007年增0.25%,食用菌鲜菇总产量力争达到55万吨,总产值22.3亿元。2010年实现食用菌总产值32亿元。
    基地示范:一是在古田凤都建设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和森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在福鼎前岐、霞浦州洋、福安溪尾、蕉城金涵、柘荣东源建设蘑菇192号新品种各示范10万平方尺,总计50万平方尺。三是在福安市甘棠镇建设竹荪—葡萄园立体栽培技术示范基地10亩,力争带动推广100亩。四是在蕉城区漳湾镇建设白色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平方米;五是在寿宁建设菌草替代栽培花菇示范基地。
    7、中药材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1.9万亩,比增1.7%,产值4.4亿元,比增2%。其中太子参种植面积8万亩,产值3亿元,比增6%。2010年实现中药材产值5.5亿元。
    基地示范:一是在柘荣东源、富溪,福安坂坑建设柘参2号示范基地地点各200亩,总计600亩。二是在柘荣东源、富溪建设示范柘荣太子参GAP研究与示范基地各100亩,总计200亩。三是在柘荣乍洋、城郊、黄柏发展1万亩药用木瓜基地和50亩良种苗培育基地。
    8、畜牧业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比2007年增3%,达到14.8亿元。肉蛋奶总量达9.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达7.88万吨,禽蛋产量达1.6万吨,奶类产量达0.37万吨。生猪存栏达50万头,出栏74.28万头,比增5%,牛存栏2.72万头,出栏1.25万头,比增2%,羊存栏9.57万头,出栏12.46万头,比增4%,家禽存栏318.67万羽,出栏826.66万羽,比增3%。
    基地示范:一是在全市范围内抓好12家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二是在福安市穆阳、蕉城石后、古田凤都进行奶水牛杂交改良试验示范。三是重点在周宁、屏南、古田、霞浦、福安、福鼎推广闽东山羊。四是以古田、屏南、寿宁、周宁、蕉城为重点产区推广福建兔规模生产。
    9、蔬菜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全市蔬菜总面积105万亩,比增2%。重点产量力争达到104万吨,比增4%,产值15.8亿元,比增4.6%。2010年蔬菜产量114万吨。
    基地示范:一是在福鼎店下、贯岭,霞浦盐田建设慈溪大板豆示范基地面积共500亩;二是在蕉城区石后乡、洋中镇、屏南代溪乡各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一次性全园施肥地膜覆盖技术示范点150亩,共示范450亩。
    10、竹业发展工程
    主要目标:2008年实现竹林抚育管理面积50万亩,新造中小径竹面积4000亩,毛竹采伐量1820万根,竹业产值达到8亿元。2010年实现毛竹采伐量2118万根。
    基地示范:一是在古田黄田镇、水口镇等地建设黄甜竹基地2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二是在柘荣县城郊乡、东源乡、乍洋乡建设雷竹基地2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三是在福安溪柄镇、城阳乡等地建设绿竹基地5万亩,总投资3000万元。四是在屏南路下乡、长桥镇、熙岭乡等地建设毛竹林基地12万亩,总投资2000万元。五是在周宁县泗桥乡纯池镇等地建设少穗竹基地1万亩,总投资60万元。
    (二)百个产业示范基地,百家农业龙头企业
    1、百个产业示范基地:粮食生产基地18个,水产发展基地10个,林业生产基地20个,茶业生产基地15个,水果生产基地9个,食用菌发展基地7个,中药材生产基地5个,畜牧业发展基地20个,蔬菜生产基地5个,竹业生产基地11个,共建设各类生产基地120个。
    2、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在现有115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争取产值超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家,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0家,产值超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150家,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千村示范(一村一品)
    围绕10大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产业富村、生态建村、基地立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使全市2134个村50%以上形成(即1067个村)具有较强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万户培育
    着力实施农村人才工程。一是在每个行政村培育5名致富带头人,共10670人,对他们提供信贷、培训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农户增收致富;二是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村职业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农民培训教育,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三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基地建设、龙头带动,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开展劳务派遣、劳务协作,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
    四、“623”配套工程 
    (一)富民造福增收工程
    1、二、三产业拓展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精心做好组织策划,培育一批龙头典型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视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业,从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上人家”,促进农村休闲渔业、生态观光农业、红色旅游和畲族风情旅游发展;改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环境。依托和整合现有供销、农机、农技、供水、灌溉等服务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加工、运输等全过程的配套服务。推动超市、连锁店下乡进村,打造一批农村服务业亮点工程。积极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等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多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扶贫开发推进工程。整合各方面扶持资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8—2010年,在巩固提高第一轮28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再确定280个经济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行政村实施扶贫开发。深入开展信贷扶贫,用足用好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帮扶,市财政每年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帮扶。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计划。市、县两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搬迁补助,力争每年完成搬迁1万人。
    3、阳光工程。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组织、培训和引导力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和“储备式”职业技能培训,3年计划培训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密切区域劳务合作,实行山海劳务输出(输入)对口挂钩协作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山海劳动力对口交流信息网建设。强化跨地区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防灾减灾应急工程
    4、动植物疫病防控工程。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预报,加大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治工作。规范畜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防疫监督检查。加强养殖病害防治服务以及水产苗种质量检验、检测规范化管理,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动植物疫病检测检验中心,在乡村设立动植物疫情预警预报防治点,形成严密和多层次的预测防控网络。加强农村监测防控动植物疫情知识的教育、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监测防控动植物疫情的能力。
    5、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大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阻隔带建设和推广“计划烧除”工作的力度,强化火源管理,积极探索创新野外用火管理新机制。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森林防火的长效机制,努力将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省定“双控”指标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点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森林灾害综合治理水平。
    6、防汛抗旱工程。加快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利和城区防洪、防灾预案预警、防汛指挥、全民防灾减灾等防灾减灾六大体系,认真抓好“六千”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筑海上应急安全救助平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到2010年,赛江等主要流域防洪工程按规划全面完成,霍童溪等重要干流堤防按国家规范达标,全面完成已发现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外海海堤强化加固,建成覆盖全市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全面落实各项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三)品牌质量安全工程
    7、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着力解决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积极树立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意识,加强和完善水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实施无公害水产品标准为重点,开展标准化综合示范工作,对食用水产品实施“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以逐步实现水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和消费,努力实现渔业标准化生产。
    9、品牌带动工程。加大力度做好农业品牌的培育、整合、保护和营销推介工作,根据现有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集中打造“闽东大黄鱼”、“宁德二都蚶”、“福鼎白茶”、“宁德天山绿茶”、“坦洋工夫”、“古田银耳”、“柘荣太子参”等若干个公共品牌。实施农业创品牌战略,挖掘农业的潜在能力,选送产品参加国家、省里举办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力争到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各30个以上。
    (四)支农惠农服务工程
    10、金融服务工程。加快金融支农创新产品的推广步伐,提高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加大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研究开发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积极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优势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融通资金,增加农村有效信贷投入。
    11、农村土地突出问题治理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政策指导和重大案件查处工作。重点针对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问题进行依法治理。依法纠正农村土地征占、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
    12、机制创新服务工程。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深化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互联互动、高效运行的联动服务机制。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在提高农业技术、信息、营销、资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生产性服务的同时,继续做好证照办理、文化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解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严格征地程序,完善安置补偿机制,积极支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推进农村融资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成立各类农业专业担保机构,设立农户担保基金,不断创新农村融资服务主体,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
    13、减负工程。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认真落实各项禁止向农民乱收费的政策规定,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加强农民负担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持并不断完善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五)社会事业保障工程
    14、农村义务教育工程。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困难家庭学生补助体系。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以上。
    15、农村卫生医疗工程。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做到常态化,重实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继续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快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的目标,农民参合率达80%,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6、农村文化生活工程。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强化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培养农民文化队伍,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10年全市98%以上乡镇有综合文化站,50%的建制村有文化活动室,全县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17、农村生活保障工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向低保制度转轨。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范围。加快敬老院整合改造步伐,提高集中供养比例。积极探索对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福利事业,加大公共福利设施投入,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创办农村社会慈善事业。抓好慈善超市建设,到2010年,每个县(市、区)都建立1家以上慈善超市。
    (六)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18、新村建设工程。要以全市128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示范和引导,按照“探索路子、创造经验、创新制度、建立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村建设力度,培育典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层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到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建制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按照因地制宜、择优发展、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要求,稳步推进建制村重组整合,撤并分散的自然村,改造空心村,重点发展有条件的建制镇。
    19、挂钩帮扶工程。进一步完善落实市、县部门挂钩帮扶制度,明确牵头和挂钩单位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切实把帮扶措施落实到资金、项目上。市级试点示范村每村都要有厅级领导和有关市直单位挂钩,县级试点示范村每村也要确定1名以上县级领导和有关县(市、区)直单位挂钩,市、县两级都要选派优秀干部到试点示范村驻村任职。挂钩领导和单位必须筹措专项资金支持试点示范村建设。发挥各级龙头企业的带村富民作用,深入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行动,争取每个试点村至少有一个以上企业挂钩。立足试点示范村实际,引导龙头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通过技术推广、物资供应、质量控制、资金供给、信息服务、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
    20、“千万孝顺”绿化工程。严格落实殡葬制度,严禁新造坟墓,对交通干道和城市周边一重山可视范围的老旧坟墓,除按殡改规定应该平毁、深埋的以外,应全面绿化,在坟头种植乡土、名贵、常绿、速生树种。加快城市绿化进度,建设环城周边一重山绿化景观带,建立各类纪念林基地,开展机关庭院绿化。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村庄为建设对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列为重点,通过对村庄(场)道路、溪河两侧、房前屋后、环村一重山等重点部位大力种植珍稀乡土名贵树种,推进村庄绿化和环村庄景观带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完成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绿化1300公里,两侧一重山绿化9.1万亩,治理“青山挂白”点146个。
    21、五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路网“年万里”工程和农村渡改桥工程,到2010年超过50%的内河渡口实现撤渡建桥。加快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继续实施全省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0年解决892个建制村、1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以光纤联网和数字无线覆盖技术为主,以小前端、小片网和共用卫星接收天线个体接收为辅的形式,不断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继续加大通信网络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通信网络全面覆盖,改善和提升城乡网络覆盖与服务质量。以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到2010年农村信息网络覆盖到全市所有乡镇和建制村。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建设,全面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22、家园清洁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等“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建设。到2010年,全市重点抓好50个左右乡镇、500个左右建制村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50%以上,重要流域、城市周边、主要交通线基本消除垃圾污染,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实现村容整洁卫生,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3、民主政治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为一体的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切实保障农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以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主线,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稳定。

主题词:农业 农村 工程 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章